你的位置:首页 > 学习园地 > 文艺天地

嵌名联创作三思————以“溪砚”联为例

2012年11月19日
字体:
打印本页 浏览:

湘江支流涟水流经的湖南双峰杏子铺镇原雪花滩,盛产溪石,以之制砚取名溪砚。清代著名学者邓显鹤誉之“佳者过端溪”;大书法家何绍基赞之“端溪上品无以过”;又传曾国藩曾贡献此砚被同治帝置于龙案;民国年间所产溪砚远销东南亚。溪砚制作技艺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自新世纪以来被当地技师再度发扬光大,宣称“石藏溪底,砚传文明”。这八个字信息丰富,尤以“藏”与“传”二字用得巧妙,道出了砚台作为艺术品被收藏与流传的特点。但以今韵来看,除“底”与“砚”字外全为平声,略有缺憾。因此,我也以“溪砚”为题,制作了若干联句。现将在联句中嵌名的体会总结于下,以求教于各大家。

一、意象:发散与选择

嵌名联创作的第一步,是围绕中心字词进行充分联想与想象,扩展成若干意象,并尽可能地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。这种能力因人而异,有人能出口成章、踱步成诗,首先就是思维活跃,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。我的通常做法是查看中心字所能构建的词、成语、近义词和反义词等,总结归纳吟咏对象的功能特点。如“溪”字可以组成“溪流”、“溪涧”,砚台是文人用来研墨作“文”的。在这个基础上,我的脑海里立即联想到成语“文思泉涌”。而“泉”与“溪”系同类景物,可以替换为“作文时思维像溪流般源源不断”。同时,“泉池”又与“砚池”发生了关联,均为“池”,前者涌泉,后者涌墨。此时,对前面发散思维的成果,我需要进行一些选择与整理,即聚敛思维。例如,将“文思如溪流”与“砚池涌墨”放一起时,会发现二者结构不同,将“溪”看成名词,“流”看成动词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则与“砚”、“涌”结构统一,“文思”就与“墨”相对应了。为了字数一致,将“墨”字添成“翰墨”。由此“溪流文思,砚涌翰墨”,但上句全为平声,下句全为仄声,故将“流”字改成“卷”字,更有书卷味,将“涌”改成“腾”字,似乎“香气腾腾”,更有形象感。最后得出一联:

溪卷文思远,砚腾翰墨香。

从上述创作过程可以看出,对字词的发散思维与选择锤炼,同时也是对意象的扩充和选择。又如:

溪涧流水墨,砚田种文章。

其中的“种”字在最初的思维里面是没有的。当时看到砚上雕刻了“溪口风光图”,遂有了上句“溪涧流水墨”,但下句只有需要嵌入的“砚”字,还有与“水墨”画相对的意象“文章”。经查阅,有“砚田”一词,且“田”与“溪涧”能融为同一画面,于是接着锤炼出“‘种’文章”。

二、意境:诗意与禅意

对联的文字虽少,但意境颇丰。嵌名联的创作通过前面的发散思维形成了一个图景。如“溪涧流水墨,砚田种文章”,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,清新自然,形象生动。有时候,嵌名联的创作过程中,通过字词的发散思维得不到“画面”,这时,还可以表达哲理,使对联充满禅意。

有一段时间,对小儿的顽皮好动多有感慨。这种情绪下,就“溪砚”二字进行发散思维,得到的意象是“顽石”、水流“多动”。百思不得解时,将“顽石”与“砚”进行对比,发现之间是一种变化的关系,变化的前提是,石头在溪底藏了亿万年,具备了雕刻成砚的条件,而流水的“动”与石头在溪底的“静”形成对比,联系到儿童的教育问题,好动是儿童天性,应顺其天性,才能使其快乐健康成长。为此,形成了作品第一稿“静默亿年,顽石可变名砚;灵动千里,流水绝非小溪。”又联想到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;仁者静,智者动”,欲将这层意思添加到对联里去,但思考良久没有结果。将原稿改为“顽石沉晦变名砚,稚水闹腾成趣溪”。考虑到“溪砚”二字的顺序,最后将联句定为:

趣溪原稚水喧闹,名砚本顽石静沉。

三、情感:对比与重复

又一日,站在溪边,看到溪水轻松活泼地流走,而溪石却留在那里接受冲刷,联想到他们还可能被雕刻成砚台,虽然它们同时同地出现在我面前,但它们的命运却是不同的。这样将水与石皆人格化以后,就产生了有趣的禅意:溪水柔情万种,却留不住,而溪石过于强硬,也会受到伤害。因此得一联:

溪水虽柔,却遭流放;砚石本硬,犹受刻琢。

在对联创作过程中,对比是一种很重要的情感渲染技巧。如上面各例中,动与静、柔与硬的对比,使动静结合、刚柔相济的主题凸现。在对联内部,各种要素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,如“流涧流水墨,砚田种文章”一联,“溪涧”、“流水”、“田”、“种植”等都是在重复构建一种“田园风光”,而“水墨画”与“文章”是同类别的重复。又如“溪卷文思远,砚腾翰墨香”一联,“文思”与“翰墨”等都是同类别的重复,而在类别之内又是一种对比关系。这种复复是对联的精髓:字数的重复、词性的重复、结构的重复,等等。

现代写作学理论认为,对比和重复是写作赋形(起承转合)思维的基因细胞,是两种可以自由组合的、开放的、创造性的思维技术,掌握了这两种思维技术,就能应付所有文章写作。按照这一理论,就能解释为什么古人教育学童发蒙要从对对子开始,所以即使当代也要将对联教育从娃娃抓起。

诗意与禅意也可以兼于一身,如:

砚小容万水,溪清醉千山。

其中,小与大、清与醉是一种辩证关系。但此联同时又意境宏阔、意象明晰。

需要说明的是,此联犯了“倒其序”之忌(即“砚”字在“溪”字前)。为此,牵涉到对联的贴法,传统是从右到左、对应竖行书写习惯,而横行书写习惯是从左至右,因此出现了“横披书写从左至右,对联粘贴却从右至左”的现象。由于现代人们的阅读横行书写习惯,导致许多人贴对联也错误地从左至右。上面这幅对联如果按从右到左的方式粘贴后,以横行的阅读习惯会看到上下联的首字呈“溪砚”形。所以,我提议,如果对联的横披是从左至右书写的,上下联也可以对应地从左至右粘贴;如果上下联自右而左粘贴,则横披也就应当按古时竖行书写的习惯自右而左书写了。我的提议妥与不妥,欢迎大家讨论指正。

 

附:对联创作若干网络工具

在线新华字典,查看汉字解释和词语成语

    http://xh.5156edu.com/index.php

微软亚洲研究院电脑对联,用于启发思路

    http://duilian.msra.cn/app/couplet.aspx

诗词对联平仄、重字、尾字韵目查询程序

    http://www.zhgc.com/pz/pz.asp

诗词名句网,查看相关诗句,以开阔思路

    http://www.shicimingju.com/baidu/

   邮箱:ldldb@126.com
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

Copyright @ www.mmlds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中国民主同盟娄底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

网站备案号:湘ICP备14007698号-1 

 协调电话:0738-8212269

党政机关政府网站找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