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园地
你的位置:首页 > 学习园地 > 文艺天地

下乡义演日记

2013年3月27日       浏览:

下乡义演日记

   2012年6月9    星期天

民盟娄底市委   李晓容

 

今天,久雨天晴,又是全国文化遗产日。早上5点半,我就到了娄星广场,因为我们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要去新化县孟公村义演。

7点准时出发。我坐汽修厂老板王乾茁的车。他爱好梅山武术,听说要去义演,主动提供服务。其他6台车也都是会员主动提供的。为确保安全,有的还请了专门的司机。

3个小时后,我们到了孟公大酒店,村长和村里的女子唢呐队早已在等了。我们来不及休息,下车就换上表演的衣服。在女子唢呐队吹吹打打和引导下,穿过街中心去孟公小学。村民投来好奇的目光,一些跟着来到了孟公小学。我们挂好“弘扬梅山文化  促进社会和谐”的横幅,准备开演,发现观众较少。原来,因为位置较偏、天气太热、学校放假,加上陈益球院长与村里衔接得不够好,宣传不够,好多村民们不知道有演出看,也不愿去看。我们几个商量后,决定吃了中饭再到人员集中的新街去演。

我们之所以选在孟公举办首场义演,一是因为孟公是梅山武术的发源地,有“长沙的戏子,王爷山的打”的说法。上世纪80年代新化县就被评为“全国武术之乡”。2008年,梅山武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二是孟公文化底蕴深厚,有较好的群众基础,我们想通过义演的方式带动孟公文化的发展,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互动。三是院长陈益球是孟公人,研究梅山武术、山歌30多年,他要用义演的方式回报故乡。

为搞好这次演出,我们准备了近一年。每天早上6:00、晚上8:00,天晴就到娄星广场训练。毕竟,到武术的家乡去表演,不能丢脸。

下午1:30,我们来到了新街市场的一块空地,将横幅一挂,音响一开,周边的群众都跑过来了,围得水泄不通。演出在女子唢呐《越来越好》中拉开了序幕,接着是青年拳,梅山刺、棍,梅山棍凳对打,梅山飞耙、月牙铲,单、双流星,梅山大刀、双刀,女子齐眉棍、丁字桩拳等,都是孟公发源的地地道道的梅山武术样式。观众越来越多,小学生端着饭碗坐在地上看,老人搬来了凳子,年青人目不转睛,掌声一阵盖过一阵。当演出进行到一半时,下起了阵雨,大家舍不得离开,撑着伞或跑到屋檐下观看。阵雨过后,又跑拢来。83岁的山歌手游三元老人自告奋勇上台与76岁的伍芙德老人演唱了一首《杨梅好吃树难栽》,观众看到自己熟悉的人上台表演,呐喊声、叫好声、掌声不绝。

演出进行了一个半小时。结束时,大家还恋恋不舍。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:“很多年没看到这样的表演了,后生学打的少了,你们做了榜样,王爷山的打要传下去。”村长说:“你们演得好,希望你们年年来。我们村里也排几个节目,一起来演,来带动促进孟公的文化发展。”

听到夸奖,大家很高兴,工夫总算没白费。我们这些研究、爱好梅山武术文化的单位人,不愁吃、不愁穿在院里做事不仅没有工资发,还要自掏腰包,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、参与和传承梅山武术文化,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。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,这种责任更是不可推卸。

回家的路上,我一直在想,一个文化底蕴再深的村落,如果没有组织和引导,文化就会断裂。要想真正发展农村文化,应该从农村群众身边的文化、他们感受最深的文化开始,才能得到认可,他们才会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,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成效。

这次义演,是我们宣传梅山武术文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,为今后梅山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积累了经验,打下了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