尝新是老家很隆">
学习园地
你的位置:首页 > 学习园地 > 文艺天地

尝 新

2013年9月29日       浏览:

时近中秋,暑气慢慢消解。四姐和父亲催我回家尝新。

尝新是老家很隆重的节日。以前插双季稻时,大家约定在农历五月逢辛逢卯的日子,一起尝新。在开始拝禾的那天,家家会折3穗最肥、粒子最多的稻穗放在神龛上,以表对天地的感谢。尝新那天,将新碾的早稻米、新摘的蔬菜,还有自己喂养的猪、鸡鸭、鱼等全上桌。尝新前要将美食敬奉天地神明和祖宗,表示感谢。在外工作的、嫁出去的,都要回家团聚,搞得热的闹的。后来一季稻盛行,尝新就移到农历八月了。各家的时间也不一样。以往村里人来人往喜庆的气氛也少了。

自从哥把田租出去,我们有10多年没尝过新了。所以,我对尝新还是蛮有新鲜感的。

第二天,我早早坐车回去。一路上,想的都是稻谷的事。记得上次回家,大家忙着抗旱救灾。今年夏天,一直以来旱涝保收的故乡遭遇了最严峻的考验,一连2个月没下雨。一季稻出苞开花、早稻收浆长粒,10多口鱼塘只剩了鱼仔水,无水灌溉。一到傍晚时分,大家忙着买水、赶水。从3公里外的共和煤矿买地下水过来。碗口粗的水,两个泵同时抽,一个小时15元,2个小时可保一亩田2天。哥说:“无偿提供抽水设施的是该煤矿的一个老工人,他分文不要。收的钱是给另外224小时值班的人。大家说,搞完抗旱,要在电视台点歌感谢他。”“今年的谷比任何一年都长得好,一穗有100多粒,立在那里,像城墙一样。要是不抽水,是马上到口里的食了;抽得水来呢,又划不来。反正,拿这几粒谷是要尽了把戏。”一位远房叔叔对我说。他租种了20多亩田,每天就是水水水,人都要发癫了。“有没有收入,收入多少,都没办法了。看着一年的辛勤要白费,不心甘。”堂哥插话说。

    为了吃上放心米,今年,村里90%的人种了田。没想到却遇上了干旱。因为大家齐心协力,家乡没减产。

想着想着,到了家门口。进得家来,四姐正在地坪里翻谷。一阵寒暄后,父亲安排:“今天下午晒谷,明天中午尝新。”我说:“好。”

下午,太阳快落山时,我们开始收谷。哥和四姐把风车抬了出来,准备将谷车干净后入仓。我已10多年没摸风车了。关于风车,家乡有个谜语和一个禁忌,谜语是:“四脚落地口朝天,肚里打鼓屁眼里出烟。”禁忌是车空风车会逗狗赶起咬。所以,一般情况下,没有人随便动风车。我负责摇,哥喂谷。从上边口里倒下的谷被风叶一分为三:最轻的直线从大风口里吹出来,是禾毛子;较轻的从风车直下,是秕谷;最重的从斜口倾泻而下,是金灿灿的壮谷。风叶发出熟悉而遥远的咚嘭咚嘭沉闷的声音,那是对劳动的赞歌。好像哪里有回声,原来婶娘家也在车谷,摇手也在吭育吭育地叫着。倾泻下来的壮谷谷尖与谷尖碰撞的沙沙声特别动听,那是稻谷的乐章。

侄孙在一旁又是爬风车又是耍壮谷,一会让壮谷落在手心里,一会堵住口子,还嚷着要来摇风车。恨不得让谷像水一样放。我说:“莫急,慢工出细活。”将开关关小,让他摇,摇得他手发酸,自然就会走了。果然,一下子就嚷着累,我接着车。不一会儿,满满一箩筐谷。哥说:“够了。吃多少,车多少。到明上午谷冷了再碾米。”夕阳余晖照在谷上面,泛着橘红色的光晕。望着整筐饱满壮实的谷粒,我开玩笑说:“要是一粒谷要一滴汗才能种出来的话,一筐汗不知要出多少天。”哥接过话茬:“今年的谷好,也更贵值,一粒谷要出三滴汗。”一旁的父亲感叹说:“种粒谷几不易得啊。只有这水浸根是养命之宝,吃不厌,吃起来清甜。要是抛洒抛那,会遭雷打的。”

晚上特别凉爽,我们在院子里歇凉。仰躺在长凳上,月华如泻。深邃的天空,黝黑的原野,稀落的灯光,是故乡秋夜特有的底色。墙角蟋蟀低低的吟唱,远处村庄的狗吠,麻雀慵懒的几声空啼,风车均匀的歌唱,是永不褪却的主题。还有桂花的无语飘零,板栗的庄严宣言,萝卜叶苗等的稍然疯长……安静甜美得让人不知不觉睡着了。

姐姐叫醒了我,到楼上倒床就睡着了。

第二天清早起来,我去园里走走。顺着哥的指点,我沿着村里的武夷山片区扶贫开发项目——田园公路走,在露水的滋润下,整个原野特别精神。路边的杂草,叶面上紧密地醮着细小的露珠,叶沿上针尖大的水珠,含而不滴。迟收的晚稻,叶尖上的大而圆的露珠,晶莹透明,只有一丝悬在叶尖上,让人担心一不留神就会掉下来。宽而涩的苍耳叶,将露珠全部吸收,像刚从绿缸里浸过。父亲常说,一蔸草就有滴露水来养的。意谓天无绝人之路。是的,一滴露珠就是一份爱,是大自然公正、普世的爱。上次大旱,故乡的原野像大病一场,失去生机。有了露水,那些被烤焦的草又神奇活过来。

整个原野泛着一种微白色。走在路上,我不忍心下脚,生怕碰落了露珠,惊醒了小草美丽的梦。脚踩过的草,更清绿,更有活力。回头一看,我身后是一串绿色的鞋印,心底有一种激动。平时匆忙,很少关注自我,总是在别人走过的地方千万次重复着。感谢故乡的原野,让我拾起了逝去已久的惊喜和最朴素的自豪。

路通到了3个村交界的地方,也是最偏远的地方。那里有一小片林子,松柏深沉,竹树开始枯黄,林中汇聚了近几个村的鸟,从早到晚飞不停、叫不停,没人捕杀,自由自在。白鹭飞上了最高的枝头,一动不动,我几次反过身来望,还是一动不动。正疑心间,一只飞动了一下。其余小鸟此起彼伏叫着,隐匿在枝丫间,辨不清具体位置。望着四周熟悉而又陌生的田野,我心里企盼着:路修好了,就不会荒田荒土了。

我往回走,正碰上叔担着秕谷来喂鱼。只见他将筐倒空,秕谷在水上成了一个小堆,但很快被满塘寻食的草鱼发现了,啄得满塘星星点点,有的鱼还翻出水面嬉戏。叔说:“禾毛、秕谷、糠是最好的鱼食,嚼都不用嚼。”正欣赏着,隐约听到姐在喊我,我三脚并做二步回了家。

吃完饭就是碾米。碾米机没调到最佳位置,米中夹有糠皮和谷。我就负责车米。看着雪白的米粒从风车里吐出来,晶莹透明,粒与粒相撞时发出低沉的沙沙声,我忍不住抓起一把,啊,好香、好可爱,看了就想煮着吃。哥说:“可能有点糯。要试着放水。”一会,大姐、二姐回来了,哥弄了鸡鱼鸭,全家总动员。一会,饭菜熟了。敬过神后,就尝起新来。不用说,全是无与伦比的美食。

也许是很多年没尝新了,今年我对尝新有了深层次的理解。尝新,是庆祝丰收,更是一种感恩。从一粒禾种变成一粒米饭,要经过浸种、播种、插秧、施肥、除虫、灌溉、收割、翻晒、碾制等等环节,要很多轮手脚,每一粒谷上浸润着劳动的艰辛。如果不是亲自耕种过或至亲的人亲自耕种、自己感同身受过,我们就无法感受其中滋味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一袋米,仅是几十元人民币可以换来的一般商品。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,对劳动的尊重也就荡然无存。

中华民族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。先有耕,后有读。耕是生存的基础,更是培养良好品德的途径。一个没有真正参加过体力劳动的人,不会体恤劳动的艰辛,得不到劳动的快乐,更不会尊重劳动,不会对劳动人民有感情。长此下去,必会滋生享乐主义、奢靡之风。

当我们物欲膨胀的时候,当我们对生活这样那样不如意的时候,我建议带着行头,选上从禾种到米粒的某个环节,找个可以收留你的地方,用身体和心灵去品读田野。或许,能找回最初的自己。